宿迁市:在深化改革与惠民中积极打造信用特色
宿迁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天琦
宿迁自古为重信义之地,具有良好的城市信用品格。2015年7月,跻身全国首批信用示范创建城市。2016年6月,自国家信息中心公布《城市信用监测月报》以来,宿迁一直在全国259个城市中名列前茅,始终保持良好的城市信用成绩。
信用+改革,在改革中充分发挥信用作用
(一)突出广度深度,始终将信用融于改革发展大局之中。2017年宿迁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信用体系建设为改革发展以及社会协同治理注入了新鲜活力。宿迁之所以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源于现实困惑和改革需求。宿迁市委市政府始终以联系、联动的眼光看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事中事后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改革发展大局进行谋化与推进。在行政审批制度、资格资质去行政化、非行政许可事项清理“三部曲”改革中,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最后一道阀门”,从而使改革呈现出“步步相连、环环相扣”的鲜明特点,形成“放、退、接、管”无缝衔接的改革闭环。《宿迁市“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纲要(2016-2020年)》、《2017年全市重点改革事项》中都将社会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同时,在创新工作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市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等20多份市政府有关文件中都将信用监管作为重点安排。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依法治市等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二)突出开放搞活,大力度推进信用市场化发展。宿迁鲜明提出“社会管理信用化、信用管理社会化”的开放式思路。在江苏省率先建立起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并行不悖的体系架构,充分厘清政府和市场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该政府做的坚决做到位,出台了《宿迁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门职责分工》,实施了《宿迁市信用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有效保障了信用服务市场的竞争有序、规范运行。该市场做的坚决放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原来由部门掌握的信用评价业务,能够放给市场或通过第三方更好解决的,全部放给市场运作,积极培育信用市场。目前,我市信用服务机构有12家,除正常开展第三方信用评价外,还进行了企业征信,为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并通过11315等平台推动诚信企业信贷融资、信息交流、商务合作等。
(三)突出先行先试,在政策(法规)上积极探索。始终把政策制定作为推进工作发展、保障工作落实、规范市场运行的重要抓手,认真研究国家和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政策和法律规章,结合宿迁实际,出台了平台建设、数据归集、产品应用、联合惩戒、市场管理、督查考核等相关政策制度。至目前,宿迁市政府、市政府办层面出台了《宿迁市关于加强事中事后信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宿迁市社会中介组织信用管理暂行办法》、加快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等30多份政策性文件;市信用办出台配套性管理制度共21份,市直各部门和单位都制订出台了相关具体操作性文件。县区信用政策制度也都形成系统化,共涉及10多个方面。2016年8月,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宿迁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6-2020年)》,此在全国尚属首例。同时,市政府办下发了《宿迁市关于对严重失信社会法人和自然人实施联合惩戒备忘录》(宿政办发[2016]110号),综合各个行业全面实施联动。在上位法不够完备的情况下,城管、工商、卫计、文明交通、电力、残疾人就业等10多个领域先后研究出台了失信标准认定和失信惩戒措施等方面的文件,积极推进行业分类监管。
信用+惠民,在惠民中充分体现信用价值
近年来,我市坚持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能力的基础工程加快推进,着力构建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以商务诚信为重点,以社会诚信为基础,以司法公信为保障的四位一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在涉及民生的多项改革中,引入信用管理的理念,力求将信用惠民融入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格局。
(一)着眼利民,在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方面重视全面推进。自《城市信用监测月报》第4期公开发布后,我市认真研究,形成专题分析报告,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宿迁市政府常务会专题听取情况报告,研究提出加强政策制度建设、建立良好信用信息发布机制、高度重视并积极处理不良信用事件等意见要求。对存在的进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较多情况进行了重点调查与整治。近期正在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信用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政务诚信方面,大力度推进政务信用信息公开,积极落实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公开公示工作,至目前推送并发布双公示数据25万条。把信用引入到对政府部门的考核考评之中。已启动两个平台系统建设。开展了事业单位信用等级评价公示,强化对监管部门进行“再监管”。在商务诚信方面,重点围绕假冒伪劣产品、预付卡逃逸、价格欺诈等难点问题使用信用监管手段,出台并实施了《宿迁市侵害消费者权益失信行为惩戒办法(试行)》和《侵害消费者权益失信行为认定办法(试行)》。围绕食品药品安全,制定了《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信用评定管理办法》及《零售药店药品安全信用评定管理办法》,建立了食品安全及药品安全信用监管机制。开发“食品生产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及“药品经营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两大平台。围绕信用贷款融资,将纳税人信用信息作为金融信贷的重要参考,搭建小微企业融资平台,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启动建设中小企业信用融资培育平台,将信用良好企业归集入库作为银行贷款潜在客户、优选客户;探索开展中小企业免还本续贷信用贷款工作。在社会诚信方面,率先实施“信用+文明交通”,将“交通违法记录与个人信用挂钩”,研发的失信标准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全省复制。探索实施“信用+医疗卫生”。制定了《医务人员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及《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标准》等文件,将建立覆盖全市范围内医护人员及医疗机构的信用档案,加强失信行为等级认定的研究与落实。创新实施“信用+城管管理”。出台《市区城市管理领域失信联合惩戒办法》,将未按规定违建、违规处理建筑垃圾等38种失信行为列入联合惩戒范围。定制化实施“信用+集贸市场管理”,着力规范市区集贸市场经营户及开办方经营管理行为,具体对56种失信行为进行动态监管。在司法公信方面,积极开展乡镇政府涉法涉诉情况调研,研究落实化解社会矛盾对策与措施。建立健全行贿犯罪行为人信用档案。实现了公安系统信用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在交通、消防、人口管理、治安管理等许可事项中使用信用产品,开展常规化失信曝光和惩戒。
(二)着眼便民,在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应用方面不断优化服务方式。2016年在市直43个部门102个项目中使用信用核查,在9个部门12个项目中使用第三方信用评价报告。在信用信息查询方面,全市设立6个公共信用信息查询点,向5家商业银行以及入驻政务服务中心的28个市直部门单位42个审批窗口开放内网查询权限。至目前,共出具信用核查报告23308次,个人申请核查分布在住房公积金贷款、餐饮许可证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发放、交通营运证许可等18个事项;企业申请核查分布在资质审批、变更法人等30个事项。另外,为人社、地税等13个部门提供批量信用审查累计89800份,涉及资金申报、评先评优、人员招录、纳税等级评价等多个方面。在第三方信用报告应用上,已全面实现第三方信用报告在工程建设及200万元以上政府采购活动中的全覆盖运用。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出具第三方信用评价报告3152份,使用次数累计超过1.5万次。2017年,在学前教育机构管理、旅行社管理、物业服务企业管理以及资格资质培训认证机构管理等四个领域已推行第三方信用评价制度。在信用承诺应用上,积极开展企业法人信用承诺网上公示试点工作。已在15个部门推行法人信用承诺上网公示工作,在招投标、食品生产许可、道路运输许可、排污许可等30余项行政审批事项上要求企业进行事前承诺并上网公示,以此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依据。目前,已在“信用宿迁”网站公示市场主体承诺近万份。各县区均按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进县区部门开展此项工作,承诺公示工作基本实现规范化、常态化。
(三)着眼惠民,在信用联合奖惩方面多角度全方位抓好落实。正在研究制定宿迁市守信联合奖励备忘录,并将组织开展十大领域的诚信单位和诚信个人评比、认定活动。10多个部门在开通“绿色通道”、免收或减收保证金、投标加分、融资贷款、财政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守信者便利与优惠。积极实施由39个市直部门和单位联合签发的《宿迁市关于对严重失信社会法人和自然人实施联合惩戒措施合作备忘录》,采用限止、禁止(阻止)、重点查处(重点监管)、通报(公布)四种方式实施31种惩戒措施。至目前,有500多人次在不同领域活动中受到限制或禁止,包括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举与推荐、以及村两委选举等领域的应用。积极实施并不断完善严重失信“黑名单”制度,已发布“黑名单”信息四期计343名,其中严重失信企业208家,失信被执行人135名,并在“信用宿迁”网上设立“红黑名单”专栏。自2016年3月份开始,累计报送典型案例28个。
信用+特色,在特色创建中彰显信用功能
(一)在信息化建设上突出“三高”。积极推进一体化服务功能建设。一是高水平建设。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建设原则,建设了以“一网两库一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与三县和国家、省信用平台,以及市地税、公安、人社等业务平台的数据库对接;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将融入市政务云服务“一张网”。在全省首家开发应用了数据清洗挖掘系统、内网防火墙数据库保障系统,首家完成异地容灾备份工程,首家开发建设公共信用信息数据交换中间平台。“信用宿迁”网站充分发挥了社会服务功能,网站点击率已超163万人次。二是高容量归集。市平台归集单位已达68家,归集数据事项387项,整理入库数据达到1.65亿条,涉及企业33万家(含个体工商户)、其他法人组织近万家、自然人586万人。三是高水准开发。研究开发了“宿迁市信用信息掌上APP”项目,利用人脸识别技术,严格保护个人隐私,确保数据运行安全。正在采购信用信息自动查询打印设备,积极推进信用信息查询使用嵌入到政府管理(审批)和服务过程中,实现自动响应,自动查询。并具有后台统计功能。
(二)在诚信宣传上落实“三个重点”。将诚信宣传纳为国家文明城市创建重要内容。研究制定了《宿迁市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宣传工作方案》,提出的九大行动20项信用文化建设要求。一是重点落实信用普及。2015以来,先后举办了7次专题培训活动(包括信用管理师业务培训),开展了3次具有一定规模的“诚信宿迁”万人签名活动;创新制作信用宿迁系列漫画(共计3组29张)3000多套,在市区范围内主要公共场所和各单位办公场所进行集中张贴宣传。9月份将举办信用图片摄影展。通过广泛征集“信用宿迁”主体标志(LOGO)、开设了“信用宿迁”公众微信号、开展诚信3.15暨广场咨询等不断扩大信用普及面。二是重点落实主题活动。举办了“信用宿迁”有奖征文活动,并形成《信用宿迁优秀征文选编》;组织3万多人参加“2015江苏省信用知识网络竞赛”活动并取得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现场竞赛获得三得奖;举办了“政民互动——说说你我都离不开的信用”专题和“诚信在我心中”演讲等活动;近期正在筹备2017年信用知识大赛。三是重点落实对外宣传。先后举办了3期信用专题新闻发布会。与《宿迁日报》社、宿迁电视台、宿迁手机台签订了年度宣传合作协议。《中国改革报》、《新华日报》、《中国信用》杂志以及“人民网”等网络媒体都对宿迁信用工作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此外,发动市直各有关部门充分利用户外广告牌、楼宇电视、道路广告灯箱、公交站台、小区专栏等进行信用宣传,要求各通信、银行、商城超市、药店等营业单位利用网站电子显示屏进行信用宣传
(三)在信用项目开发上强化“三创”。始终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项目化。一是创优市县(区)联动和商业联盟机制。在平台建设、数据归集、产品应用、项目安排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步骤、统一系统、统一标准,实现全市一盘棋,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县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安排每个县区结合区域特点建设1-2个诚信联盟,明确卫计、食药监、商务、共青团等单位建立具有行业特点的诚信联盟。二是创建农村信用体系。积极探索归集农村相关信用信息,包括农户、种养大户、乡镇企业的基础信息和行为信息;推进信用信息在农村金融信贷、政府奖补及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应用,在农村产权交易、低保户动态管理、助学贷款发放等活动中对信用好、无不良记录者优先考虑;对贫困户中的“信用户”给予免费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电商优先入驻等政策便利。三是创立政务信用系统平台。与北大经济学院紧密合作,正在研发宿迁市政务诚信评价管理系统平台和宿迁市信用指数与公共服务决策支撑系统,将从行政管理决策、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守信践诺、公共服务等7个方面按季对政府部门进行信用评价;将从环境管理、城市管理、农产品安全、信访稳定等10个方面及时监控社会信用状况的变化,利用大数据挖掘方法及时发现、分析、解决社会问题。 此外,与大公国际合作正在研究建设宿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顶层系统化设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