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5月份失信风险警示报告

发布时间: 2019-06-28  来源: 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内容概述

  本月通过大数据舆情系统共归集有关媒体传播量较高的失信案例334件,主要涉及套路贷、不合格产品、电信网络诈骗、侵犯知识产权、虚假广告/虚假营销、食品安全、法院判决不执行、传销、非法集资/集资诈骗、虚假数据等行为。

  报告结合媒体报道及有关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归纳了常见的8种套路贷“套路”和5种特征及识别方法,建议公众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资金,贷款时仔细阅读合同,注意保留证据,警惕“无抵押贷款”等诱导性用语,充分认识高利率贷款风险,避免被“套路”。

  不合格产品的产品类别主要集中在装修建筑、儿童用品、汽车、医疗器械和服饰鞋帽、日化用品等方面。当前,不合格产品主要表现出“网络版”与“线下版”产品质量差距大、虚夸功能并制造“黑科技”噱头、大品牌及知名产品质量问题不时出现等特点。报告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注意认清产品标识、合格证明等信息,注意提前了解所选品牌,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产品,随时保留维权依据,发现问题及时举报。

  暑假即将到来。报告建议广大学生及家长注意并提前防范学生暑期参加课外培训和兼职实践活动可能遇到的培训机构及其教师不具备资质、虚假广告宣传、不兑现承诺、“黑中介”、骗取押金、侵犯盗用个人信息、网络兼职诈骗等各类失信风险。

  一、媒体曝光失信案例分析

  (一)失信主体类别分布

  5月份,通过大数据舆情系统对主要媒体曝光的失信案例进行监测,共归集有关媒体传播量较高的失信案例334件,共涉及383个失信主体。其中,失信主体为企业的有301家,占比78.59%;失信主体为自然人的有66人,占比17.23%;失信主体为事业单位的有8家,占比2.09%;失信主体为社会组织的有6家,占比1.57%;失信主体为政府的有2个,占比0.52%(见图1)。

  

  

  (二)失信行为类型分布

  从失信行为类型看,5月份失信案例主要涉及套路贷(10.78%)、不合格产品(9.28%)、电信网络诈骗(8.68%)、侵犯知识产权(6.89%)、虚假广告/虚假营销(6.89%)、食品安全(5.99%)、法院判决不执行(4.19%)、传销(3.59%)、非法集资/集资诈骗(3.59%)、数据造假(2.99%)等行为,上述十类失信行为的案例数量合计占总数的62.87%(见图2)。

  

  

  (三)失信主体地域分布

  从收录案例所涉事件主体的地域来看,5月失信案例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区,以上五个地区合计占比达到52.45%(见图3)。

  

  

  二、重点失信风险提示——套路贷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套路贷”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借贷之名,诱使或迫使被害人签订“借贷”等相关协议,通过虚增借贷金额、恶意制造违约、肆意认定违约等方式形成虚假债权债务,并借助诉讼或暴力等方式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的相关违法犯罪行为。

  (一)本月媒体披露套路贷失信典型案例

  案例一:电商App背后是“714高炮” “砍头息”改搭售保险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报道,早在2018年12月,兰州警方网络技术部门就盯上了“AB面”App:一面是功能寻常的App,一面则是网贷平台。有用户指出,起初手机下载了一款旅游App,注册后App变成了贷超平台,满屏“网贷”链接。

  记者注意到,至今仍有不少现金贷平台通过“AB面”App伪装。在警方通报了做菜、旅游、天气等类别的App作为现金贷平台App的伪装后,近期电商类App似乎成为现金贷平台的伪装首选。记者随机选取了近日被投诉较多的惠花花和惠花钱两款App。下载前,手机应用平台显示,惠花花和惠花钱是两款电商类的App。下载并注册后,惠花花和惠花钱都变成了贷超平台。不少投资人表示,惠花花此前叫“购你花”,是“714高炮”(指高利贷平台),违规收取高额利息。当记者表示想通过惠花花借款时,其客服直言,借款需先购买VIP会员,VIP会员费是借款金额的18%,购买了VIP会员能享受贷款特权和保险服务以及“急速到账”服务,不购买无法进行借款。

  在手续费、会员费等惯用的收费名目被冠以“砍头息”曝光后,现金贷平台“强售”定制保险产品让行业再遭诟病,不少借款人投诉“被保险”且“保费极高”。近日,有借款人称通过万惠及贷(或PPmoney借款APP)借款11000元,分12期,但放款成功后被收取1881元不明费用。对此,客服回复表示,“是借款人自己选择的保险费用,没有保险就审核不过。”但借款人在提现的时候根本没有看到有购买保险的提示,且申请过程中也没有任何提示,借款人说:“算上保险费用,还款利息将近5%(年利率近60%),利息实在高的离谱!”

  事实上,除了万惠及贷,还有很多现金贷平台都存在“强制”搭售保险产品行为,上文提到的惠花花和惠花钱平台就时常被借款人投诉强制购买保险。有现金贷从业者向记者透露,默认购买保险其实是行业普遍的情况。

  案例二:可怕的“套路贷” 1万贷款半年变身400万

  人民网转发新京报报道,从2018年9月起,张某向网贷公司借了一万元,签下了含有“砍头息”的阴阳合同。之后,放款人以提高贷款额度、降低利息等为由,引诱他继续贷款,以贷养贷。到了2019年3月,他在十几家网贷公司的还款额累计已有407万余元,但他还有近60万的债务,实在还不起了。因为还不上钱,张某家的楼道里电梯门上被人用油漆涂了鲜红色的大字“张某”“还钱”。楼道的白墙上、一户人家的单元门上,也被喷上了同样的字,格外醒目。据报道,张某为了还上几千块的信用卡欠款,最初只向套路贷团伙借了一万元。他从没想到,仅仅几个月后,自己的负债会滚到四百多万。

  浙江的王某因生意出现困难急需几千块钱周转,正发愁时接到了自称是小额贷款公司的电话,直接报出了王某的名字,问他是否需要借钱,只要在网上提交资料进行审核,就能放款。这家网贷公司犯罪团伙的客户资源大多来自一个网络平台,他们花费四五万元在平台上购买账号,就能获取包含姓名、手机号、身份证信息在内的各种客户资料,平均一份客户资料只要十几块钱。王某就是因为这样被网贷公司“盯上”的。而且,这家网贷公司向王某开出的30%的砍头息,并不是最高的。张某第一次向嫌疑人借款时,对方收取的砍头息为50%。

  办案民警表示,“套路贷”因“套路”得名,与普通的高利贷相比,嫌疑人多了行骗的环节。他们会以提高贷款额度为名,引诱借款人继续贷款,以贷养贷。“其实如果借款人第一次把钱还上就不再借了,放贷公司也就没办法了。只要借款人继续贷款,利滚利,很快小贷就变成了巨债。”由于要扣掉高额的砍头息,借的本金越多,损失的利息就越多。

  (二)涉套路贷失信风险企业及地区分布

  5月份媒体披露涉套路贷失信典型案例主要涉及16家企业,分布在广东、湖南、海南、山东、云南、内蒙古、安徽、湖北等省份(见表1)。

  (三)套路贷失信行为的主要特征

  1、有组织、公司化运营的团伙犯罪

  参与套路贷犯罪的主体往往是团伙犯罪,且涉案人员众多。以公司名义运营的犯罪团伙,为了掩人耳目,往往会配置十分严密完整的公司内部组织结构。有的公司整体分工井然、运营有序,不仅配备了平台维护部、业务部、财务部、法务部等,还引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