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面对疫情的五大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

发布时间: 2020-02-12  来源: 赛尼尔法务智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本次疫情构成了“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来自195个缔约国的疫情监视、旅行和贸易限制等措施不可避免。为祛弊病,强经济,政府强监管必从卫生、医疗延展及各行业、各领域……总体而言,这次疫情中并存着挑战与机遇,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信号,亦是企业开展合规经营、防控风险的契机。赛尼尔智库将针对疫情可能引发的企业法律风险进行梳理,并提供风险应对措施,希望能对企业有所帮助。

  一、合同履行法律风险

  本次疫情导致的管制性封锁、人流自主性隔离,各企业的经营、运转不同程度受限,各类供货合同、服务合同、建设施工合同、运输合同等的正常履行受到阻却。在此情况下,不能依约履行合同一方可能有延期履行或合同变更、解除的诉求,另一方相应地有保障权益、及时止损的考虑。

  (一)关于疫情属性的认定

  1、“不可抗力”“情势变更”和“商业风险”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程度,合同责任得以部分或者全部免除。

  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合同依法有效成立后,全面履行前,因不可归责于合同各方的原因,使合同赖以成立的基础或环境发生合同各方预料不到的重大变化,若继续维持合同的原有效力则显失公平,受不利影响的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解除合同。该原则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六条中有所体现,并在司法实践中由最高人民法院以批复的形式承认其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商业风险属于从事商业活动的固有风险,诸如尚未达到异常变动程度的供求关系变化、价格涨跌等。”

  2、法律适用

  2003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法[2003]72号《关于在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期间依法做好人民法院相关审判、执行工作的通知》(现已失效)中即规定,因政府及有关部门为防治“非典”疫情而采取行政措施直接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者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致使合同当事人根本不能履行而引起的纠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和第一百一十八条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进行处理。

  参考人民法院对非典疫情相关案件之判决,存在有以下的认定和处理方式:一是认为非典属于不可抗力,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故免除不能履行合同一方当事人的全部或合同责任;二是认为非典疫情系不可预知的灾害,经营者受到经济损失是客观存在的,损失超出了市场风险的范围,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由合同各方分担损失;三是认为在非典疫情没有演变成疫潮、尚不构成对普通公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危害的情况下,合同一方当事人不能以当时非典疫情的出现作为免责解除合同的依据;四是认为非典疫情期间的经营损失,属于正常的经营风险,损失由经营者自行承担。人民法院的司法观点主要倾向于将疫情认定为不可抗力,也有适用情势变更、公平原则加以处理,还有个别认定为商业风险由一方自担损失,在各具体场景下的判定存有一定差异。

  以上判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涉及租金减免的案件,反应了中小企业因关门歇业、无营收的压力而产生的强烈的租金减免诉求。对这类案件的处理,焦点仍集中在疫情属于不可抗力、情势变更亦或是商业风险的问题上。凡支持减免租金的裁判观点,一是认为疫情构成情势变更,当减少租金;二是认为疫情属于不可抗力,应减免租金。不支持减免租金的,其中主要理由为疫情系正常商业风险的一部分。

  (二)企业应对措施

  如因本次疫情确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企业可援引“不可抗力”的法律规定和/或合同条款,主张解除合同、免除部分合同责任或待不可抗力经过后继续履行合同,但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应及时通知对方,以使对方及时知晓不可抗力情形并采取补救措施以达到减损的效果;二是应提供证明,就本次疫情,导致无法如期履行或不能履行国际贸易合同的,企业可向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事认证中心申请办理与不可抗力相关的事实性证明;三是金钱给付义务并不受不可抗力因素的免责制约;四是在迟延履行期间发生不可抗力的,则不能免除迟延履行人的继续履行义务。

  结合所在区域的疫情严重程度、政府管制措施的强弱以及对合同履行的实际影响,如尚不构成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条件,但是继续维持合同的原有效力将显失公平,则可以考虑适用情势变更的情形,依据公平原则进行合同变更、共同分担损失。

  此外,企业作为不受疫情影响或守约的一方,应当注意防范合同相对方滥用不可抗力条款,恶意逃避,推卸合同义务或债务。审视相对方是否合法、合理地援用不可抗力条款的关键,主要包括是否达到了合同无法履行之境况、相对方是否履行了及时告知和提供证明的义务,相对方是否在不可抗力前就已经发生了迟延履行的情形等。

  二、公益性捐赠潜在法律风险

  在全国齐心阻击疫情之际,涌现大批企业捐赠款物,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履行社会责任。但须确保捐赠行为符合企业内部制度和外部法规,以避免风险和纠纷。

  (一)企业公益性捐赠中的潜在法律风险

  1、  如企业公益性捐赠的承诺不能按时兑现,则依照《救灾捐赠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救灾捐赠受赠人除有权依法追要捐赠款物,还可向社会进行公告说明。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因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据此,在企业的公益性捐赠行为与债权人具有利益冲突时,存在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风险。在财产未实际交付,债权人当然可以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的捐赠行为;在财产已实际交付的情况下,则不具有撤销的条件。

  (二)企业应对措施

  1、企业应当依法履行捐赠协议,按照捐赠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救灾捐赠受赠人。对不能按时履约的,应当及时向救灾捐赠受赠人说明情况,签订补充履约协议。

  2、加强对外捐赠行为规范管理,规范公益性捐赠的决策机制,根据自身经营实力和承受能力,确定对外捐赠支出的额度,有效维护股东权益,避免不当的债权债务纠纷。

  三、个人信息泄露法律风险

  (一)对公民疾疫信息处理的法律风险

  《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条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二)企业应对措施

  医疗机构、用人单位等仅能严格依法向政府部门提供合法收集的劳动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情况,不得擅自收集和传播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