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多点开花 推进征信体系建设迈入新时代
“十三五”期间,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等指示精神,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征信工作的部署,结合江苏实际,深化地方征信体系建设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主动作为,以苏州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建设为引领,持续推动信用信息的采集共享和应用,着力改善中小微民营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十三五”时期江苏省征信体系建设取得的工作成绩
(一)完善合作机制,深入推进地方征信体系共建工作
1.携手苏州市政府,统筹推进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建设。“十三五”期间,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联合苏州市政府开展了征信体系试验区建设的探索,建立了“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地方征信体系建设模式,获得人民银行总行和江苏省委委政府的高度肯定。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在苏州设立全国首家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自实验区设立以来,围绕实验区建设总目标和总任务,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与苏州市政府密切配合,多层面统筹推进:在制度方面,建立健全实验区建设合作机制、财政资金风险奖补措施、金融机构管理评价办法等,夯实了实验区建设的制度和机制基础;在数据采集层面,系统梳理了信用信息数据项的目录清单,通过明确信息采集目录、周期、标识等手段进一步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在征信服务层面,陆续推出了“征信贷”“信e贴”“关助融”“征信保”“信e贷”、“政采贷”和“薪金云贷”等7类“征信+金融”小微企业专属特色融资产品。截至2020年末,苏州地方征信平台累计收录企业54.15万户,金融机构累计依托平台为5.28万家企业解决了2.07万亿元融资需求,其中,小微企业“首贷户”3.08万户。
2.发挥两级优势,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地方征信体系。在总结苏州经验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充分发挥“省级统筹发展、地方特色推进”的两级优势,因地制宜、上下协同,推动市场化征信机构共建地方征信平台.“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备案8家企业征信机构,逐步形成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征信服务为基础,征信机构和地方征信平台差异化服务为有益补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征信体系建设雏形。在省级层面,引导培育江苏省联合征信公司,确立“一体两翼”的发展模式,推动和做强江苏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地方征信平台建设。在地市层面,指导市场化发展较快、金融聚集度较高的常州、无锡、泰州等地借鉴苏州模式,推动成立国资企业征信公司,因地制宜地推动地方征信平台建设,通过征信机构创新征信产品与服务,促进小微金融服务的提质增效。推动宿迁建立“宿易贷”平台,灵活探索适合地方实际的征信体系建设新途径。无锡、徐州、扬州等地借鉴苏州经验,连云港、镇江等地借鉴宿迁经验,均在全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征信平台,力争2022年之前实现全省地方征信平台的全覆盖。
3.探索开展区块链试点,推动长三角征信一体化建设。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利用区块链技术促进城市间在信息、资金、人才、征信等方面更大规模的互联互通”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根据总行部署,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积极探索区块链在征信领域中的应用,指导苏州市中心支行和苏州企业征信公司研发建设长三角征信链及应用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征信信息的跨区域互联互通,推进长三角征信一体化建设。截至2020年末,长三角征信链2.0版已投入使用,已在长三角地区8个城市部署11个上链节点,江苏南京、常州、苏州、宿迁四地3家征信机构和1家地方征信平台顺利上链,上链企业达345万户,企业信用信息2200多万条,涵盖了企业基本信息、经营信息、融资信息、涉诉信息等,已有40余家金融机构参与征信链平台的试点应用工作。
(二)持续深化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全面保障征信查询服务
1.深化征信系统建设,不断优化系统服务质量和效能。“十三五”期间,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稳步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和小贷公司、租赁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全面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截至2020年末,全省共有207家和167家地方法人机构分别接入企业征信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接入机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全省人民银行和法人接入机构圆满完成二代征信系统查询功能切换升级上线工作,同时启动二代征信系统报数对接改造工作,70余家机构完成区段码配置,8家头部机构配置了测试资源,苏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等3家机构开始联调测试工作。
2.坚持服务为民,持续优化征信查询服务水平。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持续提升征信查询服务普惠民生水平,深入推进自助查询和代理查询服务建设,推进人民银行查询窗口和代理查询网点标准化建设,开发上线“苏信帮”微信小程序提供查询导引,提供聚合支付、电子发票、非工作时间段查询等便民服务。截至2020年末,全省布设个人信用报告代理查询点至200个,自助查询机367台,当年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570万次,“十三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7.98%、46.71%和27.38%,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征信查询需求。
(三)聚焦“三农”领域,深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1.多措并举推进信用信息采集更新工作。2018年,联合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夯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基础。指导省内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协同政府相关部门,联合涉农金融机构,系统规划、统筹协调,建立多方参与的信息采集与更新机制,在部分地区探索开展“网格化”信息采集,农村普惠金融大数据平台建设等工作,确保农村经济主体信息更新工作常态化开展,高质量推进。截至2020年末,全省累计采集770万农户信用信息7867万条,15506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11万条,已实现辖内低收入农户建档全覆盖。
2.常态化推进“三信”评定与信用县创建工作。指导地市中支加强与市发改委、农业农村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的合作,深化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户三信评定工作以及信用县创建工作,将三信评定和信用县创建作为深化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推动评定结果在配套政策扶持和“整村授信”“批量授信”中的应用,优化了农村地区信用环境,支持农村经济主体融资发展。连云港市中心支行联合市发改委信用办、金融监管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积极推进辖内信用县创建工作,探索打造东海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序时推进全辖政务、商务、社会等各领域的创建工作。
3.信贷以支农惠农为立足点,助力乡村振兴。持续推动辖内涉农金融机构加快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大力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全方位提升信贷支农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镇江市中心支行运用再贷款调动农村商业银行资源为信用农户开展纯信用线上授信,改变传统的农村金融融资模式。泰州市中心支行指导兴化农商行推出“惠企e贷”,扬州市中心支行聚焦低收入农户群体,发挥征信精准扶贫作用,积极对接农业农村局、人社局等部门,全面采集低收入农户人员名单、致贫原因、贫困户属性、是否参保等相关信息,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开展产业扶贫,加大“富民贷”、“阳光E贷”、“农易贷”等金融产品推介,多层次举办银农签约活动,帮助低收入农户走向脱贫致富。如皋市支行围绕农业特色产业、观光旅游等领域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加强农村产业支持服务,形成优势产业带动助贫脱贫良好效应,有效提升了产业扶贫与精准扶贫的匹配度。
二、“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征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差异较大导致征信体系建设需求不一
江苏省内各地市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较为明显,苏南地区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如苏州2020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170.50亿元,一产占比不足1%,二产占比为46.53%。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市场主体较为活跃,2020年末,全市市场主体累计达244.1万户,融资需求较旺盛,对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具有强烈的需求。而苏北地区,农业经济相对较为发达,如连云港2020年末实现GDP3277.07亿元,其中一产占比11.78%,二产占比41.87%,对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的需求较为明显。经济基础的差异导致省内各地征信平台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征信体系建设机制有所差异
从全省征信体系建设情况来看,目前各地征信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为人民银行与地方政府双牵头机制,如苏州、常州等地区的模式,人民银行负责行业指导和监督,统筹协调地方征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地方政府搭建国资背景征信机构,推进替代数据采集工作,广泛动员各部门和各地区参与征信体系建设;另一种模式为人民银行负责地方征信平台搭建,统筹采集和运用征信数据,如宿迁。两种模式下,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一,导致征信体系建设进度也有所差异。
(三)征信体系数据采集标准不一
目前江苏各地征信平台数据采集主要是依据地方金融信贷投放需求来建立相应的标准,省内各地自成体系,采集的内容和标准不尽相同,这加大了统一省内信用信息数据标准的难度。此外,即便有了统一的标准,但由跨部门沟通协调存在较大障碍,部分数据指标在不同地市的采集难度也不尽相同。
三、“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征信体系建设的方向和举措
江苏地区经济金融相对发达,征信作为现代金融的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目前省内各地政府对征信体系建设均普遍重视,征信体系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劲。十四五”期间,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将准确把握住这一良好的发展契机,加快形成征信体系建设新发展格局,提供高质量征信服务和产品,促进江苏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提供江苏智慧。
(一)贴合各地发展实际,持续推动征信一体化建设
江苏省内各地市在产业定位与发展、金融市场环境等方面都有较差的差异,在征信体系培育过程中,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将持续贴合各地的实际市场需求,注重建设实效,根据各地发展情况,兼顾共性与个性的平衡,推动各地以地级市为基础,根据各自情况,选择合适各地模式搭建各自的地方征信平台,保障数据的高质量采集和整合。采用地级市为基础主要是考虑垂直条线数据协调难度相对较小,板块数据可实现扁平化汇集。
(二)统一信息采集标准,夯实征信一体化建设基础
数据标准统一,是征信体系建设一体化的基础,也是必要环节,对于提升数据应用效率,减少资源投入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也将对未来金融领域一体化工作形成正向激励作用。在地方征信体系建设中,省内苏州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基础,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将指导和督促苏州市中心支行、苏州企业征信公司等单位,遵循数据采集实用性、可采性、可拓展性、可复制性原则,尽快梳理一套替代数据采集标准,为省内其他地区复制推广苏州模式提供参考,夯实征信体系建设一体化基础。在地市标准统一后,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将指导省内备案征信机构逐步实现全省数据统筹。
(三)探索金融科技运用,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底层架构
结合新基建建设要求,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打造江苏征信体系一体化建设底层架构。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将推动苏州市中心支行及苏州企业征信首先在省内开展金融科技技术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征信信息数据共享共通,指导企业征信公司运用“云”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在苏州成功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省内其他地区复制推广,根据事先设置的共享规则,实现全省征信数据互联互通。
(四)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落实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指导地市中支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依托江苏省农村经济主体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完善市县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全面开展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采集工作,力争实现全省有效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的全覆盖。继续组织开展“三信”评定和信用县创建工作,推动评价结果与信贷支农惠农的量化衔接,大力信用评价结果在“整村授信”和惠农金融产品中的应用,鼓励金融机构依托省农信系统和信用评价结果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推动征信服务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提升征信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