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失信”比“失效”更可怕

发布时间: 2018-09-04  来源: 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
分享到:

疫苗“失信”比“失效”更可怕

                 ——从疫苗事件谈信用监管

 

(施  歌,江苏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210013)

 

内容摘要:疫苗事关百姓生命健康,容不得半点疏忽和闪失。如果疫苗质量发生问题,整个行业势必陷入信任泥沼。疫苗问题的实质是信用缺失,不仅是企业信用缺失,相关部门监管也存在缺位现象。信任是易碎品,一旦失去很难修复,三鹿事件等引发的国产奶粉信任危机尚未完全消除,为确保药品安全,必须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以行动力赢得公众信任。

关键词:信用  监管  药品安全

 

近日,吉林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因狂犬病疫苗生产记录造假,被国家药监局查处。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强烈关注,将疫苗安全问题推到风口浪尖。我国问题疫苗事件并非个例。2006年10月,山西省出现幼儿因接种Vero细胞乙脑二类疫苗后发生抽风、落下癫痫后遗症的病例,直到2010年才被媒体曝光;此后2013年12月,国内又发生深圳康泰公司乙肝疫苗致死事件。此次长春长生疫苗事件,更将国内疫苗问题推向高潮。疫苗之殇的背后,暴露出诸多问题,究其根源乃是信用缺失,其危害之大,影响深远。

一、疫苗事件的本质是信用缺失

纵观近几年发生的问题疫苗事件,从表面上看,是生产厂家违规、记录造假,或是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因技术问题导致疫苗“失效”,但从本质上看,是企业失信成本极低导致的信用缺失,政府相关部门监管缺位和惩罚不力,疫苗失效的本质是疫苗失信。

(一)企业信用意识淡漠、失信成本极低

利益驱动是企业做出失信行为最主观的根本因素。部分生产企业和经营者缺乏诚信意识,一味追求利润实现,为了牟利不顾民众安危造假售假,甚至因失信代价太小、成本太低,屡次违规、失信。涉事企业长春长生并非第一次出现问题,早在2017年10月,长春长生就发生过百白破联合疫苗“效价测定”项不符合规定的丑闻,在当时已有25万支流入市场的前提下,相关部门仅是作出没收库存同批次疫苗186支,并处罚款总计344万元的处罚决定。这样的处罚与疫苗造假带来的利益完全不成比例,效果微乎其微,根本无法对失信行为构成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二)相关部门监管缺位,惩罚力度太小

疫苗事件频发,监管部门难辞其咎。一方面,行业内尚未建立起从疫苗研发,到生产、检验、存储、运输、使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管链条,对各方面监管不到位。例如,部分疫苗的检验标准低于国际水平;疫苗冷链配送由物流企业自我监控,运输环节监督尚不完善;疫苗出问题后,问题疫苗去向难以追溯,流通环节监管不力,等等。另一方面,行业监管部门的职能侧重于行业管理,对行业内企业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较弱。监管信息不公开,只在行业体系内运行,跨地区、跨部门联动的联合监管机制尚未建立,“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格局尚未实现,失信企业仍有立足发展空间。此外,行业协会对行业内医药企业缺乏引导和监管,导致企业失信行为引发行业信用危机。

(三)监管部门自身失信,缺乏问责机制

涉事企业长春长生有恃无恐和肆无忌惮地屡屡违法,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相关监管部门失职和腐败失信,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和问责。据报道,该企业通过多种特殊方式获得监管部门审批,得以合法生产多种具有市场垄断性质的疫苗。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与医药生产企业存在权钱交易和利益输送,导致市场供求关系扭曲,出现匪夷所思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从以往数十份疫苗贪腐判决书揭开的内幕来看,疫苗从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全环节,虽有主管部门的严格监管,但所有环节几乎都被侵蚀,可谓触目惊心。

二、疫苗失信的严重后果

疫苗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人们使用疫苗,说到底就是因为“放心”,这种信任,基于法规、技术、道德、监管等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后果将极其严重。相比疫苗“失效”,疫苗“失信”更可怕,不仅会严重损害公众健康,更会影响公众对政府监管的信心,对我国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一)严重危害公众生命健康

疫苗事件发生后,许多家长都在为要不要给孩子打疫苗而纠结。这就是疫苗事件造成的最大次生灾害。历史教训表明,公众误解疫苗,最终误了公众健康。英国报道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事件后,接种率从81%大幅下降到31%,发病率由之前1/10万上升至100/10万~200/10万,从而形成百日咳疫情。日本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从1974年的80%下降至1976年的10%后,1979年百日咳疫情流行,出现1.3万余病例、41人死亡的后果。如果人们因为误解而丧失信心,认为疫苗接种不安全,或者认为国内疫苗不安全,任由抵制疫苗情绪蔓延,选择不接种疫苗,很可能造成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严重后果。

(二)引发行业危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产国,年产能超过10亿剂次,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依靠自身能力解决全部计划免疫疫苗的国家之一,国产疫苗约占全国实际接种量的95%以上。已有国产疫苗通过WHO产品预认证,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球疫苗免疫联盟陆续采购用于其他国家的疾病预防控制。多发的疫苗事件使公众对国产疫苗失去信心,转而投向进口疫苗,不仅给国家医药生物领域带来恶劣的负面影响,还严重损害了医药行业整体估值。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供给侧改革,降杠杆稳杠杆、守住不发生系统金融风险,但仍有长生生物、武汉生物等公司记录造假、生产的疫苗不合规,导致行业估值整体下调的连锁反应。同时还影响我国疫苗等医药产品在国际上的良好信誉,增加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成本。

(三)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近年来,我国逐步构建起日益严格的疫苗生产监管体系,并于2011年、2014年两次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疫苗国家监管体系评估。长生生物上市财务造假和行贿地方官员等贪污贿赂案件,无疑使已经建立的监管体系遭受重创,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监管的信心。疫苗类公共卫生事件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大,如果处理的不好,带给社会的影响非常巨大,并且短时间内无法消除影响和对其进行弥补。美国1955年的脊灰疫苗事故,使得美国民众对政府监管的信心下降到极点,美国花了60年时间,才勉强修复民众对疫苗的信任。英国1998年有关麻腮风疫苗的论文引发的疫苗信任危机,一直延续了10多年,尽管政府和有关领域专家、研究人员努力恢复公众对麻腮风疫苗的信任,但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很难迅速消除。在国内,三鹿事件引发的国产奶粉信任危机至今仍未消除。

(四)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