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以“信用杠杆”撬动社会善治

发布时间: 2019-10-24  来源: 宿迁市信用办  浏览次数:
分享到:

近年来,宿迁市不断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把信用作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手段,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不断发挥信用体系在创新社会治理思维和方式、优化社会治理环节和过程的关键作用。今年9月,宿迁市在城市管理等领域信用治理模式的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全国优秀信用案例,并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改革报、新华社等多个主流媒体报道。主要做法如下:

一、抓信用大数据建设,让社会治理信息更“准”。宿迁市坚持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归集和共享作为服务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充分挖掘政府与社会各方数据资源,有效打破部门数据“藩篱”,构建起了以“一网两库三平台”为核心的信用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至9月末,已累计归集各类信用数据2.08亿条。同时,积极借助外脑,与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北京大学等第三方机构等国内一流机构合作开展信用大数据研究,对宿迁区域信用状况、政务诚信状况以及重点领域社会信用指数状况等进行动态化监测。开发信用大数据可视化系统,运用企业信用地图、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全市企业进行精细化监测预警,为有针对性开展失信治理提供技术支撑。至9月末,全市不良信用事件占比0.46%,较年初下降0.72个百分点;黑名单企业数量较年初减少33.3%;失信企业主动参加信用修复培训退出率达78.4%。

二、打造信用审批模式,让社会治理方式更“活”。在全国率先开展信用承诺简化审批试点,实施“信用+告知承诺”、“信用承诺+容缺受理”双清单制度,强化信用信息在审批服务中的应用,信用良好的社会主体可享受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信用快审”措施。同时,开发失信联合惩戒系统,与市县(区)行政审批平台无缝对接,将信用信息应用从被动查询转变为主动嵌入,实现对严重失信黑名单主体的精准化、智能化拦截。至9月末,已在8个部门19个事项应用告知承诺制,在27个部门403个事项允许容缺受理,率先实现部门+事项100%全量覆盖;已累计对39家失信黑名单企业和159名失信黑名单个人在30余个行政审批环节予以失信惩戒,审批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

三、融入行业监管格局,让社会治理弹性更“柔”。宿迁市突出信用在行业监管中的软约束作用,将信用管理嵌入到日常行政管理,让社会治理摆脱“粗线条”,更加人性化、精细化,已在医疗卫生、文明交通、城市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集贸市场、食品药品监管等30个领域创新建立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宿迁市民陆女士在学成路翰林街经营一家鲜花店,9月17日,该店铺因未能履行市容环卫责任,被扣除信用分3分。陆女士说,“扣信用分这个形式,不像直接罚款那么冷冰冰,但是又能给我们这些小商小铺提醒和警示,在以后的经营中我会更注意。”至9月末,宿迁市已对73条重点道路6267户商铺实施信用积分管理,有效调动了以沿街商铺为主的各方主体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重点道路违法违规案件发生率下降了75%。

四、建立双主体评价体系,让社会治理服务更“优”。聚焦构建服务型治理模式,以信用大数据为支撑,为全市企业和个人赋予信用评分,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服务群众水平,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守信获得感。在个人评价方面,推出市民信用分—西楚分。在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出行、医疗服务、旅游消费、居民养老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生活中融入市民信用分,给予诚信便利和优惠。如西楚分等级达3A级用户,在公交充值环节可享6折优惠、住院医疗环节可免缴住院押金。至9月末,全市已有1.79万人可享受诚信带来的激励措施,各应用场景累计对诚信个人实施信用激励4300余人/次。在企业评价方面,推出“宿易贷”信用等级认证模式。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在信贷审批手续、授信额度、贷款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或优先措施。1-9月份,已累计为全市1048家企业发放免抵押、免担保、纯信用贷款79.8亿元,推动全市有贷企业增速全省第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