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积极构筑“信用高地” 城市排名再创历史新高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盐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现了进位争先预期目标。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7位,较去年同期上升22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致信表扬,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致信感谢。市县一体化信用平台和网站以“全省第三、苏北第一”成绩,获省“第四届设区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门户网站观摩会”二等奖。“行政许可事项信用承诺书”获第二届“全国信用承诺书特色样本”荣誉。
一、聚焦制度规划,规范信用建设管理。印发《盐城市“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制定了信用工作“十大工程”,明确了新时期盐城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新定位,助推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印发《盐城市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行动计划》,审查236件文件,保留130件、废止97件、修改9件,规范了我市失信约束措施。全年印发《2021年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加强政务服务信用承诺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14件,进一步完善了盐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度体系。
二、聚焦系统建设,推进系统迭代升级。实施信息提升工程,信用信息归集提质扩面,年度归集信用信息2.67亿条,累计达9.41亿条,社会法人信息个体平均数和双公示入库记录数均居全省第一。履约子系统通过验收,提升了合同主体风险防范能力。归集政府采(订)购合同、公共工程等6类合同履约信息464.19万条,行政审批、国有资金公共资源交易等事项调用信用信息174.6万次,触发并处理失信预警线索172条。
三、聚焦监管应用,提升信用监管效能。18个市级部门实施信用监管示范创建工程,围绕商贸流通、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21个重点领域开展信用监管示范工程创建行动。强化信用承诺监管,固化“承诺、示诺、践诺、监诺”管理机制,23条违诺信息录入市场主体信息记录。试行第三方信用报告异地互认应用,政府采购和水利、交通运输工程招标投标领域全面推行第三方信用报告应用,年度备案公示信用报告613份,此做法在长三角区域第34次信用体系专题组例会上作经验推介。协同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程造价咨询、商贸流通等40个行业启动信用分级评价管理,累计信用分级分类评价达45个行业,归集信用评价信息1.35万条。
四、聚焦信用赋能,场景应用惠民便企。以守信激励为导向,已开发建成19个“信易+”应用服务场景。其中,“信易贷”入驻企业5.1万家,金融机构64家,发布金融产品380项,年度新增放款277.5亿元。“信易购”为第三方信用报告AA级以上采购供应商免收履约保证金或降低履约保证金5000余万元。“信易批”全面推广告知承诺制,企业通过“信用承诺”替代节能审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审批事项,从立项到开工可缩减2/3左右时间,100项高频事项在线“秒批秒办”。“信易医”为守信激励对象提供“便捷就诊”服务,免收或缓收住院押金280余万元,享受B超优先检查近2000人次,CT优先检查600人次,免押金租借轮椅和出院手续容缺办理等服务3900人次。“信易学”年度发放国家贴息信用助学贷款3118万元,3339名信用记录良好生源地大学生获益,信用逐步融入百姓生活。
五、聚焦失信治理,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狠抓政府失信案件治理,严控政府机构失信案件增量,加速清理存量,年度涉府执行案件持续保持“零”态势。集中清理信用服务机构失信行为,清退2家、修复1家。完成“屡禁不止、屡罚不改”专项治理,95家“屡禁不止”和76家“屡罚不改”失信主体全部退出台账。
六、聚焦高位推进,落实信用为民宗旨。市政府分管领导组织召开两次全市信用工作会议,对年度和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部署。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提请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召开四次专题会议,研究会办工作难点、堵点8项。市领导批示10条,市信用办召开周调度会46次,印发信用工作通报12份,发告知函等函件27个,办理各类文件158个。出具省市一体化信用报告9851份涉及7673家法人和2290名自然人,修复行政处罚失信记录5052条。为社会公众释疑解惑,答复“12345”热线3件。举办“我为群众办实事、省市共建信易贷”主题活动,现场签定贷款意向143笔2.39亿元。举办1106家企业参加的信用修复培训班12场次,组织300余家企业参加企业信用管理培训,3家和29家企业分别通过省、市信用管理示范企业验收,82家省、市信用管理示范企业通过复核。打造诚信主题场所107处,举办诚信文化宣传活动587场次。
2022年,盐城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将以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打造“诚信盐城”靓丽名片为目标,以“全面发力、全面推动、全面融合、全面提升”为总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十项工作:一是扎实开展信用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启动失信治理子系统建设,年内实现严重失信主体数量占全市注册企业数量下降0.5个百分点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严格执行信用信息目录和失信惩戒清单。确保《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2021年版)》和《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2021年版)》落到实处,推进信息“应归尽归”和失信依法依规惩戒。三是持续做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积极开展监测指数弱项补差,全年平均排名保持在全国前20位,力争月度排名再进位。四是做好《江苏省社会信用条例》宣贯工作。年内开展不少于11场《条例》宣传活动,印发《条例》万册,推进信用建设法制化进程。五是加强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应用。累计开展60个行业信用分级分类评定管理,形成2-3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六是拓展深化“信易+”场景应用。深化现有“信易阅”等19个场景应用成效,依托个人信用积分平台,积极探索打造累计不少于30个便民惠企“信易+”应用场景。七是信用平台迭代升级。力争年内个人信用积分子平台上线运行,支撑信用便民场景应用。八是提升“信易贷”活动服务效能。加强纳税、水电气等7类信息归集共享,构建政府与银行、保险、担保、信用服务等机构协同联动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格局。九是推广应用信用报告和信用承诺等产品。创新事前环节信用监管,深化信用承诺“四诺”闭环管理和水利、交通工程招标投标领域创新信用报告监管及“信易购”场景应用机制,推进住建、农业农村、国资等部门单位在招标投标领域全面应用信用报告,进一步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十是开展县级地区信用试点等服务工作。组织3-4个县(市、区)瞄准打造全国一流的县级地区信用建设高地,申创省信用管理与服务创新试点。持续开展企业信用管理、信用修复和信用管理师等培训活动,年度新增信用管理贯标企业200家,市级示范企业20家、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2家,为2000家企业开展公益性信用修复培训,开办1期三级和二级信用管理师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