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诚信是城市最美底色
诚信,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宿迁市围绕建设“全国文明诚信高地”的目标,深入实施信用名城建设工程,使诚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成为城市最美底色。
2021年,宿迁市以全国第四的成绩通过信用示范城市复评,城市信用监测排名持续保持全国前列,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一、积极推进信用制度建设
着眼中长期发展,编制《宿迁信用2030》《宿迁市“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研究出台《推进全国文明诚信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全市信用体系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书。
着眼信用法治化建设,出台全国首部设区市层面社会信用综合性法规《宿迁市社会信用条例》,为全国地方信用立法工作提供了“宿迁经验”。
着眼改革创新应用,先后制定了信用监管、宿易贷、信用承诺等多项具有宿迁特色的政策性意见,有力有效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行业创新和区域创新。
二、推动信用信息系统迭代升级
率先承接省平台试点任务。全省唯一实现省市一体化信用平台全面覆盖推广,有效解决了数据归集时效性、共享应用一致性的问题。
抓实信用数据归集。根据国家和省数据工作要求以及实际应用需求,按年度调整数据归集目录,建立形成了良好的共建共用数据归集机制,跨部门的信息归集实现常态化。截至6月末,平台累计归集数据602类、6500万条,较去年同期增长37%,其中,社会法人数据450万条、自然人6050万条,入库率达100%,数据归集质效显著提升,获得省级层面充分肯定。
三、全力构建政务诚信体系
一方面,塑造诚信政府形象。常态化开展失信案件预警监测和风险防范,连续三年涉党政机关失信被执行案件实现“零新增”,被执行案件始终保持“动态清零”,累计化解案件金额超2.51亿元。强化政务信用信息应用,将信用状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的必备条件,累计为131家部门和单位提供信用审查服务6.9万人次。
另一方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信用承诺制,在615个事项中实现信用承诺广泛应用。在证明事项方面,实行事项动态调整,将“开够证明再办事”变为“签署告知承诺书即办事”。今年上半年,累计办件3万余件,回访满意率达100%。在审批替代方面,在公共卫生许可、食品生产许可、普通货物运输许可等23个事项应用信用承诺,实现一次承诺、当场取证,有效压缩审批时间。
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
建立信用监管“三张清单”。充分厘清监管事权、明确监管边界,事前推行“一单式应用服务”,事中推行“一单式分类监管”,事后实施“一单式联合惩戒”,实施行政性、市场性和行业性惩戒措施,提高失信成本。
打造行业信用监管示范项目。在47个行业领域内,全面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交通运输、医保基金、税务等9个行业领域承担省级试点,各领域失信事件明显降低,监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
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在依法依规管理的同时,鼓励“人性化”监管,不搞“一刀切”监管。对信用良好的市场主体,建立容错豁免机制,帮助其纠错和失信修复;对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依法依规进行严管重处。
五、着力提升守信主体获得感
创新“宿易贷”信用融资模式。研发全国首个地方“信易贷”平台,推出“我要贷款”小程序,创新“贷款预授信”机制,实现了全市无负面信息企业的授信全覆盖,从根源上解决小微企业首贷难。今年1-6月份,发放信用贷款2020户133.43亿元,同比分别增加27.85%、60.86%。
推动“信易+”场景拓容。在房地产开发领域,为53家企业信用等级高的房地产项目,提前申请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推行工程建设项目保证金信用差别化管理,对诚信企业降低投标成本。在旅游领域,对诚信经营的酒店在接待旅游团队方面予以奖补,推动游客满意度有效提升。
推动信用服务优化。建立信用修复告知、修复结果共享双同步机制,累计为5000家次企业提供修复服务,有效保障了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建立医疗物资生产供应企业 “1对1”“7×24”修复帮办机制,实现“即时受理、即时审查、全程服务”。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在宿迁市,诚信正成为文明宿迁的道德底色、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城市建设的生命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