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信用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纪实之十三:淮安市信用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一、构建治理机制,实现标本兼治
科学高效的机制是高标准完成任务的主要保障,而标本兼治是达成目的的最佳境界,为此,在省部署失信治理任务后,淮安市信用办立即启动,以目标为牵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
(一)制订治理推进制度。2022年年初,市信用办及时召集市法院、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及各县区召开了治理工作部署会,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协同机制。2月24日市信用办全省率先印发了《淮安市信用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工作方案》,明确了治理阶段步骤、保障措施。7月8日,淮安市信用办以信息专报形式专题向市领导报送了《建议加大严重失信主体治理力度》的专报,并得到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8月5日,市信用办会同市法院联合印发了《开展涉党政机构“零债”工程 推进“惠企”专项执行行动实施意见》。为失信治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构建正向激励机制。市信用办、市司法局、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专门组织了全市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案例评选活动,通过初评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集体研究等程序,推荐了8493件案例,并评选出十大优秀案例和十大好案例,并在各类媒体上公示。通过树立宣传好的执法典型案例,较好地实现了失信治理“控增量”的目标。
(三)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围绕失信治理及优化执法环境,市司法局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行善意文明执法和包容审慎监管,启动实施了涉企“不予、从轻、减轻”行政处罚事项“三张清单”制度,经验做法得到省司法厅认可并转发推广,为淮安市企业诚信建设和行政监管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市信用办下发了《关于发布信用修复告知书(模板)的通知》,建立了市场主体信用修复“两书同达”机制,较好较快实现了“减存量”的目标。8月26日,省政府办公厅每日信息对淮安市失信治理专项行动经验做法进行了推广。同时,围绕失信治理市信用办还开发了淮安市企业信用名单管理系统,对全市各县区各部门企业失信治理增量、退出、存量、占比等定期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及时下发供各县区、各部门治理提供参考。
二、创新工作举措,精准高效治理
在治理工作具体举措和步骤上,淮安市信用办主要是通过“领导主政、部门主推、企业主动”三个层次发力。
(一)领导高位推动。2022年7月,时任淮安市委陈之常书记对该市失信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门批示,并对治理工作提出了要求。史志军市长2022年以来对该市信用建设进行了三次专门批示,对全市诚信建设和示范城市建设提出具体全面的要求。常务副市长顾坤、市法院院长章润亲自主持召开了3次失信治理工作推进会、过堂会、会办会。有力促进淮安市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部门积极联动。市信用办与市法院建立了专门的协调工作协调联络机制,通过“点对点”治理信息平台及时互通信息。市场监管局与市法院建立定期协商机制,通过比对吊销企业情况,精准快速依法移出失信主体名单去存量。市住建局与市法院开展信息共享,通过院府联动,努力减少控制房地产及建筑企业失信增量。市信用办定期将企业失信名单分类、分地区分发至市法院、市税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及各县区,为各部门、各地区精准治理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政企紧密互动。通过“两书同达”机制,市场监管局在6月1日至9月10日期间,专项开展了“稳企强链 助企塑信”“重塑良好信用、激发企业活力”信用修复指导服务专项行动,专门设立了9个线下企业信用修复服务点和联系电话。对861户企业通过信用修复快速通道被“移出”经营异常名录,108户企业因受疫情影响暂未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市场监管局还主动联系指导帮助490家企业完善信用体系建设。3000余家企业主动积极参加市信用办、住建、交通、水利、环保等20个监管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线上辅导等,各部门还采取电话、短信等及时提示、帮助企业防范违规失信风险,使企业做到“不想失信、不能失信”。
三、治理成效显著,信用环境优化
在省信用办、省信用中心大力指导帮助下,在全市共同努力下,2022年淮安市信用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预期效果。
1、总量快速缩小。通过治理,全市严重失信主体数量从年初的3687家下降至年底的1339家,降幅达63.68%,高于全省平均。
2、占比大幅下降。按照省信用办通报测算,全市严重失信主体占比从年初的2.54%下降至年底0.81%,下降了1.7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全省最大。
3、实现总体预期。从地区看,各县区严重失信主体占比均下降至1%以下。从行业看,除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和纳税严重失信外,其他行业均实现了严重失信主体“清零”及“零增量”目标,全市信用环境得到了大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