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构建信用修复结果互认共享新机制
“谢谢你们及时解决了我们在信用修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真正做到了让企业少跑腿、数据多跑路”。近日,常州某环保科技公司通过信用修复结果共享机制,完成了常州市首次“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与“信用中国”两个平台的信用协同修复,这也是常州市在建立信用修复协同联动机制后完成的首例信用修复案例。
今年以来,派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纪检监察组聚焦助企纾困政策落实、监督护航服务经济、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将“持续推进信用修复”列入年度重点监督项目,明确监督内容、推进措施。通过日常监督调研发现,常州市市场监管局与市发展改革委两部门之间存在受市场监管系统行政处罚的企业信用修复期不统一的问题,反复的“跑腿”给企业带来诸多不便。
该派驻纪检组随即组织常州市发展改革委信用建设处、市市场监管局信用与风险监督管理处开展三方沟通会商,就两部门企业信用修复期不统一问题“出谋划策”。经分析研判,“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与“信用中国”分别由市场监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用于归集公示涉企信用信息的官方平台。由于两部门对信用修复的公示期限、修复期限、修复要求、提交材料等具有不同规定,造成各方在行政处罚协同修复方面存在一定的制度障碍,亟待从顶层设计方面予以完善。
在该派驻纪检组监督推动下,常州市发展改革委着力强化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设,协同市市场监管局在全省率先构建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与“信用中国”信用修复结果共享机制,创新打造行政处罚信用修复结果互认新模式。一方面,通过“一门受理”、数据共享、区域协同,解决了市场主体一处失信、多头修复的困扰,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时间成本。另一方面,推动全市受市场监管系统行政处罚的企业失信行为修复标准得到统一,“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用中国”网站公示期保持一致,均为6个月信用修复期,其中涉及到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领域的均为1年信用修复期。
据统计,今年以来,常州市完成行政处罚协同修复467家企业、552条行政处罚数据。